English  
 首 页  实验室概况 学委会 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招生招聘 开放基金  年 报  实验装备 联系我们
 
新闻动态
  实验室新闻
  科研进展
  最新动态
  通知公告
  图片新闻
  科研沙龙
  科研沙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沙龙
我要留言
 
* 留言主题: 怎样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 留言内容: 目前,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验收、评估、晋职、答辩,还要忙着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开各种会议。即使指导研究生,也以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为导向,从来不愿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上述压力之下,研究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足,再加上科研环境中不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国家科学原始创新。怎样才能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根据笔者在研究所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和观察,建议如下:第一,提高准入条件,减少评估频度。淡化乃至取消量化评估做法,看重代表性成果。实际上,对于合格研究人员的筛选,应从源头把关质量,提高准入条件。要从科研人员受教育背景、科研潜力、天赋、品行、团队精神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不要看他发表了多少论文,而要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代表性的成果。一旦进入到科研单位,就要相信研究人员,给予宽松的学术环境,而不是总折腾他们。第二,优化团队结构,实行老中青“三结合”。目前对海外回来的博士,动辄给予研究员、副研究员头衔,这就打击了国内同级别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逼迫他们也出国去“镀金”。对于没有做过学术带头人的年轻学者,拔苗助长会导致人才夭折。鼓励引进人才与国内人才同步竞争,如他们在今后的科研生涯中脱颖而出,凭借实力获得相应的头衔,就会让众人信服。第三,全额发放工资,不要让他们为“五斗米而折腰”。知识分子最在乎的是声誉,为发工资去争课题,去求人,去搞歪门邪道,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去做的,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那些混进科研队伍中的研究人员就会去钻营,最终劣币驱逐良币。对于科研大军的优秀人才,建议国家将他们的工资全额发放,不要让科研人员为了生存,将主要精力用于申请课题。第四,创造完善的职称评定环境。第五,鼓励科研人员“敢为天下先”,树立科研自信和人格自信的人生态度。总之,科研人员要理性回到科研活动中来,知识创新是其本职工作,为人类创造知识财富是其人生的最高追求。建议国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到国际科学舞台上去竞争。大部分科研人员要面向国家实际需求,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学术能力,展示其才华。(作者:蒋高明,摘自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80290.shtm) 
 
     
 
* 留言主题: 科研沙龙欢迎室内老师和同学留言 
* 留言内容: 各位老师同学,科研沙龙栏目是可以互动的留言栏目,大家如果有什么科研和生活感悟、科研相关经验,以及对分析室的发展有什么建议或意见,都可以在此发表留言,后台审核后就可以在页面显示了。欢迎参与! 
 
     
 
* 留言主题: 实验室管理的背后 
* 留言内容: 前些天,复旦大学研究生发生了饮水机投毒事件,这又一次震惊了人们,一个鲜活的生命又这样逝去了,各种媒体新闻让人们的目光又聚焦于此。这几年,发生在大学的这类让人触目惊心的案件不少了,如几年前某大学的马某某将几个室友用刀砍杀,同学之间的关系竟然发展到了这样的一种程度。投毒案件不止在国内,在国外也屡屡发生。围绕着高校研究所,这样的案件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科研安全的管理。在学校和研究所单位,每年讲得最多的是安全管理,对水、火和电的安全管理,好一些的部门会进行消防和逃生训练等。其实不仅要对水、火、电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即防止火灾、爆炸的发生,更要对化学药品的使用应该严格管理。第二,思想教育的管理。我们十分重视表面的安全管理,却却忽视了潜在的、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教育管理,或心里教育管理,包括心理疏导和教育。有多少灾难事件的发生都是人为造成的!如果我们在加强水、火、电、化学药品教育的同时,同时能够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就能起到良好的防范作用。有一个误区,人们往往以为越是高级知识分子,思想觉悟就越高,心理状况就健康,评判事物的准确性就越准确,其实未必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掌控个体的行为,但是针对个体和群体在多方面的管理和教育依然需要,且势在必行,这样就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程度上进行有效管理。 因此,这里提出一个建议。在大学的时候,每个系都有辅导员,同本科生进行广泛的交流;那么同样,针对大学和研究所的实验室,应该设立辅导员,或者辅导员制度,让一些热爱管理的老师或者年轻人、甚至学生自己从事学生心理的沟通、交流和管理。这一次事件的发生,又让人们认识到思想教育和安全管理两重重要性了。 原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81015  
 
     
 
* 留言主题: 科研生活:学会弯道技术 
* 留言内容: 在标准赛道进行长跑比赛,一多半都不是在直道上跑步,而是在弯道上跑步。由于人平时走路基本上都是按照直道方式进行,弯道就成了几乎所有人的弱项,需要特殊训练才能掌握技巧,因此弯道技术成了长跑的重要技术。做科研也是如此,一帆风顺的科研基本上是没有的,生活中不遇到挫折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我们主观上对未来的预期却是直线思维,期望都是顺利的。这就造成了主客观的不一致,使得我们在处于逆境时心理上会出现波动,甚至扭曲。实际上,如果把科研生活中的逆境或者挫折看做是标准跑道上的弯道,那么就需要加强弯道技术的训练,掌握好弯道技术,就能做到相对领先。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思考。每一个课题都有其生命周期,每一个突破都需要时间。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告诉我们,我们的成功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因此不能用现在形势简单的预测未来。如果现在处于困境,那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踏踏实实的走好眼下的路,更加潜心专注我们自己的问题,等到问题突破了,直道自然就在眼前。好比,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正是我们成长的时候。成功给我们成功的经验,失败的价值和成功的价值一样值得赞美。我们都会遇到弯道,而弯道往往是我们不熟悉的问题。重视弯道,知道弯道不可避免,努力训练弯道技术,迎接弯道的挑战,看到弯道到来的机遇,寻找到关键的突破口,最终就能迎来真正的胜利。我们都缺少挫折锻炼,这正是那些正视挫折的人的机遇和回报。仔细研究弯道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条件,选择恰当的弯道技术,就能够顺利通过弯道,最终迎来自己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原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688398  
 
     
 
* 留言主题: 科研生活:善待自己的精力 
* 留言内容: 到经常有机会跟朋友们和学生们见面,给我的印象,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比较累。问问一年的总结,都说没有进步。累说明精力投入了很多,没有进步说明投入没有成效。这些朋友和学生都还处于青春壮年,为什么辛辛苦苦的一年没有什么进步呢?那我们的精力都投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年底总结,不管是要总结好的经验,更重要的在于要发现自己的教训,其中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要算算我们的成本,而精力就是最大的成本。我们的成本都投入到了什么地方,投到的这些地方是否有成效,值得认真的思考。原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656669 
 
     
 
* 留言主题: 如何精读文献 
* 留言内容: 阅读文献是科研活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有许多介绍阅读文献的技巧,例如选择阅读那些文献,对文献中的具体内容如何判断,如何通过文献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等。我这里具体谈谈如何精读文献。 一、通过文献报告形式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理想的一种精读阅读文献方式,一般的实验室都会采用这种方式,但初学者往往比较惧怕这种阅读方式,主要是在准备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背景知识不够,这恰好是发现自己短板的手段,因为平时阅读文献,即使全文阅读,往往缺乏思考过程,发现不了问题,也难以学到东西。通过这种读书报告形式的阅读,可以让你充分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如何开展的,最后说明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写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反复多次阅读一些好的文献,可以让一个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许多从事科研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而且这种方式对所有级别的实验室都合适。 二、通过审阅稿件形式 审阅稿件是了解目前没有发表的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当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审阅稿件的时候,必须对稿件有全面的了解,必须有认真的阅读,甚至反复阅读,而且必须阅读相关文献才可以写比较合理准确的评价意见,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阅读的能力,特别是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对比自己的科研工作,可以找到差距,也可以了解同行思考问题的方式。由于许多稿件没有正式发表,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些问题也往往是自己比较容易犯的错误,通过这个形式,可以让自己有比较好的提高。一般来讲,审阅稿件不主张学生代劳,但是流行的作法是许多审阅的工作是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与,而且导师也往往会有选择地分配比较熟悉的领域给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应该积极参与,对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我觉得比较好的模式是进行集体评阅,虽然指定匿名专家,也可以给编辑要求多人共同参加评阅,几个学生和同事一起讨论和审阅一个稿件可以学习到很多新东西。 原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661749  
 
     
共1页  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一街2号,5号楼6、7层;邮编:100190
网址:http://acl.iccas.ac.cn 联系电话:(010)62569712 Email:acl@iccas.ac.cn